填料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填料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2014年重要考古发现_[#第一枪]

发布时间:2021-06-07 18:49:29 阅读: 来源:填料厂家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迎来了60华诞,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丰富而又重多的科研成果。乌兰察布市裕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原始的陶器和较多的石、骨器,确认为一处时代可上溯到7000—8000年的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通辽市哈民新石器代聚落遗址考古发掘,发现房址、窖穴、灰坑和墓葬等丰富的遗迹,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极大丰富了哈民遗址的文化内涵;盛乐古城周边墓葬的考古发掘,发现战国、汉代和唐代等不同时期墓葬近百座;准格尔旗巴润哈岱遗址发现了一批汉代和辽代墓葬,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铜、石、骨等遗物;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北魏墓地的考古发掘,出土的金项圈与宝石带胯,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的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了宫城及城门遗迹,对于深入了解辽上京城址的平面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集宁路古城周边元代墓葬的考古发掘,出土了瓷器、铜器、陶器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詹和硕遗址和塔林和日木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詹和硕遗址中发现有房址、窑址、墓葬等遗迹多处,在塔林和日木遗址发现了匈奴时期的“三连城”址,这是中国考古队在蒙古高原深处的又一项重大考古新收获。上述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彰显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草原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精粹,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次的发掘与展示,这是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打造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的实际需要,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要措施。

詹和硕遗址位于蒙古国布尔干省达欣其楞苏木境内,遗址地处较为开阔的草滩上,土拉河在遗址东北4公里流过。在该遗址共清理2处房址,6座墓葬。在2号遗址内发现了一座石板砌筑房址,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室内空间用泥砖分割成南北对称的两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3个小室,室内地面铺砌石板,在房址中出土有压光纹灰陶片及篮纹灰陶片等,根据陶片推测该房址的年代应为匈奴时期。1号遗址内发现的5号墓葬较为特殊,为竖穴土坑墓,棺木距离地表210厘米,出土有羊椎骨、木耳杯、铁箭镞、青铜饰件及带銙等遗物,墓主人为男性,根据出土器物推断,该墓葬的时代为鲜卑时期。塔林和日木遗址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乌贵诺尔苏木西30公里处,遗址三面环山,南临塔米尔河。遗址为东西相连的三座城址组成,俗称“三连城”,每座城中心位置都有一座大型土台,外围分布有几座小型的土台。本年度主要是对三座城址遗迹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测绘,同时对1号城址东墙、城壕进行了解剖,发掘面积为400平方米。较为重要的是在一处建筑台基顶部发现一座墓葬。该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长方形,墓底距地表170厘米。墓主人系仰身直肢葬,双手各放置在胯部。随葬品出土有陶罐、金头饰、弓弭、铜项饰、铜质化妆工具、铜手镯与戒指、铁剑、皮囊、铜羊距骨及纺织物等。2014年度对蒙古国詹和硕、塔林和日木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了匈奴与鲜卑时期的房址与墓葬,填补了蒙古国境内该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认识。

蒙古国詹和硕、塔林和日木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撰稿

詹和硕遗址墓葬出土的陶器。

塔林和日木遗址出土的文物。

詹和硕遗址墓葬出土的陶器。

詹和硕1号遗址清理的房址。

塔林和日木遗址清理的墓葬。

集宁路古城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巴彦塔拉乡土城子村,在城址东侧旗杆山周围曾发现多座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墓葬,本年度重点对这批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发现。

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5座、灰坑2个、灰沟1条。在65座墓葬中有鲜卑墓6座、元代墓59座,出土了一批陶、瓷、金、铜、铁、石、骨、贝、木等遗物。鲜卑墓葬共清理6座,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竖穴浅洞式墓、竖穴双室墓三类,多单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侧身直肢和仰身屈肢葬三类,多数有木棺葬具,呈窄长方形。4座墓有殉牲,为牛头、马头、猪肋骨和羊肋骨等,出土有陶、瓷、金、铜、铁、石、骨器及贝壳、铜钱等器物,较为重要的文物是金饰片和透雕三鹿纹金牌饰。元代墓葬共清理59座,多为家族墓地。墓葬形制有方形土坑竖穴墓、砖室墓、石室墓多种,以单人葬墓居多,也有双人合葬、尸骨与骨灰合葬等葬式,出土有陶器、瓷器、金器、铜器、铁器、石料器、骨器、木器、丝织品、钱币等器物。本次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集宁路古城所在地区的历史沿革、人类活动种群以及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乌兰察布市集宁路古城周边墓葬

6号鲜卑墓葬。

5号元代墓葬。

9号元代墓葬。

庙坡底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旗下营镇庙坡底村北1公里处的山间梯田上,遗址大致呈长方形,地表上散落着许多陶瓷碎片、砖块、瓦片等遗物。发掘区位于遗址的东南部,发掘面积为600平方米,共计清理灰坑28个、石墙1条、碎瓦堆积1处、动物骨骼堆积5处,采集了各类遗物标本100多件。此次考古发掘主要清理了残存的灰坑、房址等遗迹,伴出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石器、建筑构件等遗物。其中陶器主要有盆、罐、甑等器类;瓷器有黑釉瓷、白釉瓷、白釉黑花瓷、钧釉瓷、红绿彩瓷、三彩瓷等;石器有石杵、石臼、石狮等;钱币有“元祐通宝”“崇宁通宝”“皇宋元宝”“开元通宝”等种类。庙坡底遗址的规模较小,其地理位置处于元代木怜道驿路的沿线上,很可能是元代丰州附近的一座兼具驿站功能的集镇遗址。

卓资县庙坡底遗址

庙坡底遗址发掘区。

遗址出土的钱币。

清理的器物窖藏。

出土的陶砚。

伊和淖尔墓地位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处的一处丘陵谷地中。该墓地曾发现过3座大型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本年度再次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又发现2座土洞室墓和1座土坑竖穴墓,并对之进行了考古发掘。4号墓为竖穴土坑墓,开口于地表以下0.7米处,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坑底中央放置一具朽烂变形的长方形木棺,棺内放置一具人骨,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面向上,骨质非常疏松,许多骨骼已碎成粉末。人骨周围及木棺内壁发现了大量毡毛,表明墓主人曾被毛毡包裹后放入木棺,出土有铜铃、陶壶、齿贝、铁刀等文物;5号墓结构为带有斜坡形墓道的土洞墓,墓道平面呈梯形,墓道底部为斜坡形,甬道为直壁拱顶,出土有金指环、鎏金指环、铜泡钉、水波纹陶片、皮制品、铁钉等文物;6号墓为带有斜坡形墓道的土洞墓,墓道平面呈长方形,墓道两侧有台阶形踏道,墓室入口处用木板竖直封堵。平面呈长方形,直壁拱顶,木棺放置在靠近墓室东壁的位置,中央放置一具人骨,仰身直肢,头向东北,面向上。墓主头骨东北侧放置漆碗、筒形漆器等器物,头部两侧分别出土了一枚金耳环,胸前放置一条金项圈,腰部佩有金腰带,手指上戴有金指环,右臂外侧出土了一些木箭杆,双足间放置一件骨弓弭,足端上方摆放一件陶壶,陶壶下方放置一条穿在皮制品上的挂链,墓主人胸部左侧放置了一具动物骨骼。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葬为北魏时期,墓葬规格较高,它地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位于北魏六镇和北魏长城之北,地理位置较为独特,该墓葬的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北魏时期的边疆历史及东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

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北魏墓群

6号墓出土的金耳环。

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北魏墓群。

6号墓随葬品出土情况。

6号墓出土的金项圈。

辽上京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城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皇城城墙保存较好,平面呈方形,宫城位于皇城的中部。本年度主要对宫城北墙、南墙、西墙上的6处城墙遗址以及西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面积1000平方米。宫城城墙由夯土夯筑而成,夯土可分为地上墙身和地下基槽两部分。墙基两侧筑有夯土护坡,墙外设有壕沟。通过考古发掘确认了辽上京宫城西门。宫城西门遗址位于宫城西墙中部,与皇城西门相对,之间有道路相连。城门两侧建有夯土墩台,中间设单门道,宽度约为6.4米,门道内尚存将军石、地栿石、柱洞等建筑基础遗迹。根据遗迹和遗物推断,该门址在辽代至少经过两次较大的营建。城门毁弃后,此处又先后建有依宫墙而建的房址、院墙等晚期遗迹,直到金代以后完全废弃。通过此次考古发掘,初步确认了辽上京宫城的具体位置,对于进一步研究辽上京城址的平面布局、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宫城遗址

宫城城墙剖面夯土情况。

辽上京宫城考古发掘现场。

麻黄洼遗址位于四子王旗忽鸡图乡麻黄洼村西北200米处。遗址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度为300米,南北长度为100米。遗址地表暴露有大量的灰土带,散落有陶、瓷器的残片。此次考古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共发掘房址3座,灰坑28座,同时还清理了一座北朝时期的砖室墓。遗址被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严重,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陶器残片,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主要有陶盆、陶罐、瓷盆、瓷盘、瓷碗、铜簪、钱币、铁斧、熨斗、石碾槽、石磨盘等。从遗迹和遗物分析,该遗址为草原地区的农耕村落遗址。该遗址的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金、元时期汪古部辖区内的生业经济提供了较重要的实物资料。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麻黄洼遗址

考古清理的北魏时期墓葬。

北魏墓葬出土的陶壶。

麻黄洼遗址考古清理的房址。

霍洛柴登古城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浩绕柴达木嘎查北约1.5公里。古城为西汉武帝至王莽时期所建,平面呈长方形,城内地表遍布陶片及砖瓦等遗物。2012年、2013年曾在古城内西北侧发现铸币窑址4座。本年度继续对古城外西南侧的窑址区进行了清理发掘,发现烧制陶器窑址5座。此次发掘的5座陶窑窑室平面近长方形,窑床及窑室壁均有一层青褐色烧结面。窑床外有火膛和烟囱。出土器物有大量陶片、板瓦、菱格纹砖及少量铁器、铜钱等。陶器有罐、壶、盆、甑、碗、鏊等,其中部分陶器已烧结变形。另外在陶窑内还出土马、猪陶俑各一件,造型生动。霍洛柴登古城城垣周长5000余米,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城址规模宏大。在城内曾发现有“西河农令”“中营司马”等汉代官印。在古城的西部坡地上还发现有烧制陶器窑址多处,另外在古城内曾多次发现钱币窖藏。根据古城内出土的“西河农令”铜印以及古城城垣规模判断,该古城遗址应是西汉北方重镇西河郡的郡治所在。在当时,这里是西汉王朝控制北部边疆的重要前沿阵地。

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

古城出土的汉代几何纹砖。

清理的烧陶窑址。

霍洛柴登古城窖藏出土的部分钱币。

该墓地位于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巴润哈岱村,本次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7座,其中8座墓时期为汉代,9座墓时期为宋、辽。汉代墓葬为土坑竖穴墓和土洞墓两种,斜坡墓道,单人、双人葬,出土有陶灶、陶钫、陶壶、陶罐等,还出土有铜镜和五铢钱等。宋、辽墓葬有砖石墓、土坑竖穴墓两种,埋葬人骨散乱。出土有宋代铜钱、臂钏、铜耳环等。根据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判断,巴润哈岱墓葬包含有汉代与辽、金两个大的时间段。西汉汉武帝时期,平定匈奴,始置西河郡,薛家湾巴润哈岱墓葬区所处区域应归西河郡管辖。至宋、辽时期,该地为宋、西夏、辽政治势力交替控制。该墓地的考古发掘,对于正确认识准格尔旗薛家湾地区的历史沿革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准格尔旗巴润哈岱墓葬

发掘出土的汉代陶器。

发掘清理的汉代土洞墓。

发掘出土的臂钏。

准格尔旗巴润哈岱墓葬发掘区。

墓葬区位于和林格尔盛乐古城东侧,盛乐经济开发区的西南。本年度计发掘墓葬95座,其中战国67座,汉代2座,唐代26座,出土各类遗物百余件。战国墓葬均为方形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带有头龛和头箱,有棺椁葬具,葬式均为单人葬,人骨保存较好,为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两种。随葬品有陶罐、钵、盖壶、铜带钩、铜镜、铜镞、铁带钩、贝壳、玉环等,其中钵盖罐现象较为常见;汉代墓葬皆为土坑竖穴,带土洞式甬道,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有漆耳杯、盘、陶壶和其它饰件等。唐代墓葬为土洞墓,带斜坡式墓道,分为直洞式和偏洞式两种,均为单人葬,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随葬品有塔形器、双耳陶罐、白瓷碗、酱釉瓷碗、白瓷香炉、瓷盏、双系瓷罐、铜镜、铜带挎、铜钗、铜镊、铜钱、铁剪、铁刀、骨梳、贝壳等。和林格尔盛乐古城在历史上为古“襄”地,早期属于猃狁活动区域,战国时期为赵国云中郡管辖,汉代为定襄郡成乐县,北魏为盛乐都城所在,隋唐时期为单于大都护府管辖。此次考古发掘的墓葬,以春秋战国时期为多,说明和林格尔盛乐古城地区至少在汉代以前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历史文化。本次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和林格尔盛乐古城的历史沿革、丧葬制度、文化分期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和林格尔盛乐古城周边墓葬

唐代墓葬。

出土的唐代白瓷盂。

出土的唐代铜镜。

海生不浪遗址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双河镇海生不浪村北500米的沙丘上,坐落于黄河以北1800米的三级台地。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沿沙丘的东南西三面斜坡及坡顶不均匀分布。此次发掘总面积520平方米,共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朱开沟文化的灰坑47个,房址13座,灰沟2条,收集记录各类小件标本1000余件。遗址主要包含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晚期海生不浪类型灰坑22个,其形制有圆角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出土有残石刀、石饼、陶环、陶纺轮等遗物。房址共9座,均为浅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此类型房址平面呈现圆角长方形,间宽大于进深,坐北向南,居住面皆用白碱土铺垫。遗址出土有大量陶器残片,器型以折沿罐居多,其次为直口缸、敛口瓮、筒形罐,另有极少量鬲、甗。此外,该遗址还发现有各类骨器、蚌器、石器、陶器工具和饰品,其中以形制多样的各类环饰品为大宗,另发现有石钻头、磨棒、圆饼形器等生产工具。海生不浪遗址的考古发掘,丰富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文化内涵。

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

出土的小口双耳罐。

出土的石环。

出土的石钻头。

出土的石刀。

哈民遗址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南20公里。遗址南濒西辽河,北靠新开河,处于大兴安岭东南边缘,松辽平原的西端,科尔沁草原的腹地。遗址平面呈椭圆形,总面积17万平方米。2010年至2013年对哈民遗址进行过3次发掘,本年度考古发掘面积为1000平方米,共计清理房址13座,墓葬1座、灰坑4座,共出土遗物有陶、石、玉、骨、角、蚌器等共计150余件。本次考古发掘清理的房址布局成排、规整统一,平面呈“凸”字形,为圆角长方形或圆角方形,半地穴式,门道朝东南。房屋间隔3至5米左右。房址面积8—20平方米不等,居住面保存较好。圆形土坑灶位于居室中部偏南,正对门道。另外还发现一座墓葬,土坑竖穴墓,为3人葬,骨骸保存差,可见三头骨和部分肢骨,葬式为侧身曲肢,头向西南。墓内仅见几枚蚌壳,无其它随葬品。该遗址出土哈民陶器以细砂质陶为主,少量的泥质陶。器型有斜直壁筒形罐、小口双耳溜肩壶、敞口弧壁浅腹钵、敞口斜壁平底盆、少见纺轮、斜口器、“丫形”器等。出土石器有磨盘、磨棒、饼、斧、锛、耜、砍砸器、环状器、镞、叶等,另外出土了一件极为珍贵的三联玉璧。哈民遗址的年代大体相当于红山文化晚期阶段,距今约5100至5500年。本次考古发掘,为重新认识并复原史前聚落的真实面貌及人地关系等方面提供了科学详实的实物资料。

通辽市哈民遗址

哈民第72号房址出土的三联玉璧。

哈民北区房址分布图。

裕民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裕民村东北2.5公里处,遗址东北西三面山丘环绕,南部为冲沟。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2014年考古发掘面积725平方米,清理出土石器、骨器、陶器多件组。4号房址为圆形半地穴式,直径370厘米,残存深度为90厘米。房址中部有一突起的地面圆形灶,房址墙壁较为粗糙,墙壁四周有半壁柱洞。该遗址出土遗物计500余件,其中大部分为石器,较少量的陶器、骨器。石料主要为角页岩、砂岩、花岗岩、石英石等。石器除磨盘、磨棒、磨石外,均为打制和琢制。器形有半圆形刃石铲、片状砍砸器、矛形器、三角状石锥、刮削器、石片状器、石叶、石核等。陶器只发现有圜底釜和饼形器,釜为夹砂黑褐陶,质地疏松,火候低,纹饰为较乱麻布纹。饼形器为椭圆形或方圆形,夹砂黄褐陶,质地疏松,火候低,部分有草编纹。骨器有骨角刀、骨锥。另外,还出土较多残碎的兽骨。裕民遗址的年代距今7000—8000年,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出,反映了该遗址的文化独特性。此次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裕民遗址

裕民遗址出土的石器。

裕民遗址出土的石磨棒。

裕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笔记本cpu批发

房车旅居车价格

电动回转行走图片

复印机维修